新冠周报2022年11月25日


制药行业关注的新冠资讯,一周一次,一网打尽


治疗进展


上市后药物:

  • 智飞龙科马公布重组新冠疫苗同源加强(第4针接种)临床研究项目初步研究结果

近日,智飞龙科马公司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同源加强(第4针接种)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初步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已完成公司三针重组新冠疫苗基础免疫人群间隔6个月或12个月进行一针加强免疫后,针对包括Omicron变异株在内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显著提升,且安全性良好。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营生物制品(免疫制剂,疫苗,基因重组制品)研发及生产业务,公司在合肥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征地建设生物制药产业园项目,建成后的生物制药产业园将集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孵化于一体,实现多品种、规模化生产格局。届时,公司将成为国内一流的疫苗企业,有效推动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一份力量。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省新型人用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市企业技术中心”“合肥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和认定,并承担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五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三项。(病毒学界)

  • 复必泰原始株/Omicron变异株BA.4-5二价疫苗已获香港紧急使用认可

11月18日,复必泰原始株/Omicron变异株BA.4-5二价疫苗已获中国香港紧急使用认可,可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加强接种。此外,截至本公告日,复必泰二价疫苗已获中国澳门特别许可进口及中国台湾地区专案输入核准,分别用于当地接种。复必泰二价疫苗与复必泰BNT162b2同为基于《许可协议》引进许可区域内的mRNA新冠疫苗,主要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复必泰二价疫苗是已上市复必泰BNT162b2的迭代和补充。复必泰二价疫苗每剂含有15微克编码原始毒株刺突蛋白的mRNA和15微克编码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mRNA。(病毒学界)

  • mRNA或基于载体的COVID-19疫苗接种后对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反应减弱

一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名为Diminished neutralization responses towards SARS-CoV-2 Omicron VoC after mRNA or vector-based COVID-19 vaccinations的研究,对SARS-CoV-2 B.1、Omicron亚系BA.1、BA.2、BA.2.12.1、BA.3、BA.4/5、Beta和Delta假型的反应峰值进行了体外中和试验,并提供了BNT162b2疫苗接种者的纵向随访数据,从而分析了目前欧洲可用的所有mRNA、载体或异体免疫方案接种后个体的血清中和活性。除Ad26.CoV2.S外的所有疫苗均对SARS-CoV-2 B.1分离株表现出高水平的应答率(96-100%),而中和Beta和Delta假型的应答率略有至中度下降。在应答率和中和效价方面,新型Omicron变异株及其亚系的影响最大。只有mRNA-1273对Omicron BA.1的应答率为100%,并诱导了最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其次是异源初免-加强方法。同源BNT162b2疫苗接种,基于载体的AZD1222和Ad26.CoV2.S表现较差,峰值应答率分别为48%、56%和9%。然而,在6个月的纵向随访中,BNT162b2受者的Omicron应答率保持不变,表明具有抗Omicron交叉保护的个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维持。总的来说,数据强烈支持在以前接种过BNT162b2或基于载体的初免个体中进行加强接种。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2552-y)


2/3期药物:

  • 头对头辉瑞mRNA疫苗优效,神州细胞2款新冠重组蛋白疫苗III期结果积极

11月15日,神州细胞宣布,其控股子公司神州细胞工程自主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2价(Alpha/Beta变异株)S三聚体蛋白疫苗(SCTV01C)和4价(Alpha/Beta/Delta/Omicron变异株)S三聚体蛋白疫苗(SCTV01E)已进行阿联酋III期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临床试验与mRNA疫苗头对头比较的期中分析,并取得积极结果。研究共入组180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已接种2-3剂灭活苗健康志愿者1350名(阳性对照苗为国药灭活苗),已接种2-3剂mRNA苗健康志愿者450名(阳性对照苗为辉瑞mRNA苗),SCTV01E、SCTV01C和阳性苗(灭活苗或mRNA苗)按1:1:1比例随机分配入组。已接种灭活苗人群的期中分析结果已于今年10月披露,SCTV01E和SCTV01C的各项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对比灭活苗均达到优效的终点指标。(医药魔方Info)

  • Moderna新冠二价mRNA疫苗加强免疫最新临床数据

2022 年 11 月 14 号,Moderna 在官网发布公告:在临床 2/3 期试验中,与 mRNA1273 作为加强针相比,mRNA1273.222 作为加强针能够触发更高滴度的靶向 BA.4/5 的血清中和抗体。类似的,Moderna 团队近期发表在 NEJM 的数据显示,与 mRNA1273 作为加强针相比,mRNA1273.214 作为加强针能够触发更高的靶向 Omicron 特异性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此外,在另外一项 40 人参与的临床试验中,两款二价 mRNA 疫苗(mRNA1273.222 和 mRNA1273.214)均能够强烈触发的靶向 BQ.1.1(新涌现的新冠变异株)的中和活性(与靶向 BA.4/5 中和抗体滴度相比要降低 5 倍左右)。(RNAScript)

  • 瑞科生物公布其重组新冠肺炎疫苗ReCOVII期临床试验结果

2022年11月21日,瑞科生物(02179.HK)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刘勇在第十三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现场表示,瑞科生物新佐剂重组新冠肺炎疫苗ReCOV的II期临床研究获得积极的初步结果。该疫苗采用了瑞科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佐剂BFA03,并蛋白工程等技术平台对疫苗进行彻底优化,使ReCOV具备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对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突变株有很好的交叉保护效果、生产容易放大、生产成本低、制剂稳定性好、可在室温储存运输等一系列综合优势,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新一代新冠疫苗。江苏瑞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科生物”)始创于2012年,是一家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型疫苗公司,致力于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创新型疫苗。长期以来,凭借由新型佐剂、蛋白工程、免疫评价等核心技术平台组成的强大研发引擎,通过战略性聚焦具有重大负担的疾病领域,构建由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磅疫苗组成的高价值产品管线,以应对远未满足的公共卫生需求。瑞科生物深耕疫苗领域多年,已构建先进的新型佐剂、蛋白工程和免疫评价三大创新技术平台。该公司是全球少数几家有能力研制新型佐剂系统的公司之一,并以新型佐剂平台为核心,与抗原优化设计和免疫评估技术相协同,持续开发性能领先的重磅疫苗品种。(RNAScript)

  • 康泰生物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Ⅲ期临床试验获得关键性数据

11月18日,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Ⅲ期临床试验获得关键性数据。截至本次关键性数据分析日,实际入组30881人,其中疫苗组15436例、安慰剂组15445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疫苗对任何严重程度的COVID-19确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51.54%,达到WHO要求的新冠疫苗有效性标准。其中对重型及以上病例、死亡病例的保护效力均为100%。根据已完成测序的终点病例基因分型结果显示Omicron株占92.29%,Delta株占7.71%。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之一。2008年,康泰生物进行战略性资本重组,注册资本3.57亿人民币。(病毒学界)


I期药物:

  • 嘉晨西海新冠mRNA疫苗获FDA临床批件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1日,领先的RNA疗法生物技术公司嘉晨西海(Immorna)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IND申请,对其新型mRNA疫苗JCXH-221展开I/II期多中心研究。JCXH-221是一种脂质纳米颗粒(LNP)复合的广泛保护性mRNA疫苗,可对抗SARS-CoV-2感染和疾病。这项多中心研究的目标是评估JCXH-221在健康成人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Immorna是一家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基于RNA的疗法和疫苗的开发。Immorna正在利用多种RNA平台,包括常规,自我复制和环状RNA。自2019年成立以来,Immorna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CMC平台,用于RNA合成,纯化和分析测试,非常适合临床和商业开发。此外,凭借其最先进的筛选工具,Immorna开发了一系列RNA递送载体,包括聚合物和脂质纳米颗粒,具有多种专有的可电离阳离子脂质,适用于肌肉内,静脉内和组织靶向递送。Immorna拥有不断增长的知识产权组合和多样化的RNA开发管线,涵盖癌症免疫治疗,传染病,罕见遗传病和医学美容,并迅速将其肿瘤药物和传染病候选疫苗推向临床阶段。(RNAScript)


临床前药物:

  • 剑桥大学开发抗病毒人工酶XNAzymes

近日,一篇来自剑桥大学的论文XNAzymes targeting the SARS-CoV-2 genome inhibit viral infection发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Alex Taylor博士和同事们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创造了一种人工酶,该酶以新冠病毒SARS-CoV-2的遗传密码为靶点,可用于开发新一代抗病毒药物。研究人员表示,XNAzymes是分子剪刀,它可以识别RNA中的特定序列,然后将其切割。当SARS-CoV-2的RNA序列一经公布,他们就开始扫描寻找XNAzymes可以攻击的序列。经过编程,这些人工酶可以识别不同的指定序列,但它们的催化核心机制并不会改变。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一种新的XNAzymes用于对抗某种病毒——通常比开发抗病毒药物更快速。(药融圈)

  • δ-菊粉佐剂重组刺突蛋白疫苗黏膜免疫可引起肺固有免疫记忆,保护小鼠抵抗SARS-CoV-2

一篇发表于mucosal immunology名为Mucosal immunization with a delta-inulin adjuvanted recombinant spike vaccine elicits lung-resident immune memory and protects mice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对由δ-菊粉佐剂Advax配制的亚单位重组刺突蛋白疫苗在气管内注射(IT)和肌内注射(IM)时的免疫应答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两种途径均产生了强大的中和抗体滴度(NAb),并产生了对SARS-CoV-2的灭菌免疫。然而,IT给药产生了显著较高的全身和肺局部NAb,可抵抗接种疫苗6个月的减弱。仅IT给药产生了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这是淋巴细胞抗原呈递和增殖的部位。这与强健和持久的肺组织记忆CD4+和CD8+ T细胞相结合,而在IM免疫小鼠中未观察到这两种细胞。该研究提供了针对SARS-CoV-2的IT疫苗的肺驻留细胞应答的详细视角,并证明了传递位点选择在候选疫苗开发中的重要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5-022-00578-9)

  • DARPin对SARS-CoV-2变异株具备强效广泛中和能力

一篇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名为A potent and broad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by DARPins的研究,报告了两种合成蛋白——FSR16m和FSR22的工程和选择,可能用于治疗SARS-CoV-2感染。FSR16m和FSR22是由DARPin SR16m或SR22与T4折叠蛋白融合而成的三聚体蛋白。尽管FSR16m和FSR22从现在的历史上的SARS-CoV-2毒株中选择了刺突蛋白,但FSR16m和FSR22对SARS-CoV-2毒株表现出广谱中和作用,抑制真实的B.1.351、B.1.617.2和BA.1.1病毒,其IC50值分别为3.4、2.2和7.4 ng ml-1。冷冻电镜结构显示,这些DARPin识别受体结合域(残基456、475、486、487和489)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与ACE2结合表面的关键部分重叠。接种了B.1.617.2并接受FSR16m鼻内给药的K18-hACE2转基因小鼠显示体重减轻较少,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降低了10 - 100倍。FSR16m和FSR22强大而广泛的中和作用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SARS-CoV-2感染的有前景的候选药物。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2-01193-2)

流行病学

  • 感染不同毒株的COVID-19成年患者生存率的研究比较

针对墨西哥COVID-19大流行的前三波毒株变异,为评估不同的SARS-CoV-2突变体的COVID-19住院患者出现症状时的生存率数据,一篇名为“Comparing the survival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during the wild-type”的研究文章被发表。该研究旨在比较墨西哥大流行的前三波(野生型、Delta型和Omicron型)期间,实验室确诊的不同分型COVID-19成年住院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Kaplane-Meier方法分析了来自229311名参与者的数据,得到了每一波大流行的估计值。使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s)和95%置信区间(CI)。COVID-19成年住院患者的总死亡率为每日49.1人/1000人。在分析的突发事件期间观察异质性生存率(log-rank检验,P < 0.001),并在Omicron变异优势期计算最低生存函数。在多次分析中,并根据宿主特征和COVID-19疫苗接种状况进行调整后,Delta型病例(vs野生型:HR¼=1.03,95% CI 1.01-1.05)和Omicron出现发生致命住院结局的风险增加。总的来说,实验室阳性COVID-19住院患者的生存率存在不同的相关差异。与野生型病毒相比,Delta型和Omicron型COVID-19住院患者生存率较低。(Immunity Advances)

  • 英国一研究通过跟踪观察150万受试者揭示感染Omicron的特殊症状

2022年11月11日,英国学者在Nat Commun发表了150万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受试者既包括原始毒株感染者,也包括Alpha、Delta,以及Omicron等突变株的感染者。研究特别强调,Omicron BA.2感染者的症状比BA.1更为明显。这篇论文的题目是“Variant-specific symptoms of COVID-19 in a study of 1,542,510 adults in England”。该研究的受试者为 1,542,510 名 18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从原始毒株感染开始,一直观察到Omicron BA.2感染者。研究者在对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校对后,比较了感染原始毒株、Alpha突变株、Delta突变株和Omicron BA.1、BA.2突变株的临床症状发生风险。结果显示,Omicron BA.1和BA.2出现嗅觉丧失的风险显著低于之前毒株,Omicron BA.2更容易出现流感样症状,特别是最容易出现发热;另外,Omicron BA.2发生呼吸道症状的风险高于BA.1,特别是持续持续性咳嗽和气促的风险与Delta突变株相近。之后研究者根据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确认了BA.2临床症状的特点:头疼、流涕、咽喉痛等流感样症状极为明显,嗅觉丧失更为少见。(Hanson临床科研)

  • Omicron BA.5主流毒株地位被取代,新毒株更善于逃避人类免疫防御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对美国新增COVID-19病例检测报告,Omicron BA.5持续了4个月的主流毒株位置在11月6-12日这一周被新毒株取代。BQ.1.1突变株已经占到美国新检出毒株的24.1%,BQ.1占到20.1%;两者加起来为44.2%,远超BA.5的29.7%比例。与此同时,欧洲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报告的BQ.1.1/BQ.1病例数也在增加,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这一比例将在本月底前后增至50%以上。BQ.1.1/BQ.1是从Omicron BA.5进化而来的子毒株。之所以能够取代BA.5,主要是由于其更善于逃避人类通过接种新冠疫苗或既往感染建立起来的免疫保护;并由此具有更强的传染性。(Hanson临床科研)

  • 哈佛等最新报告表示美国94%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

2022年11月20日,由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美国高校的公卫学院在medRxiv上传了美国人群针对Omicron免疫防御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截止到 2022 年 11 月 10 日,预计94%的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97.8%的美国人有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研究也警告说,随着病毒进化及免疫抗体的持续降低,需要警惕新的一波新冠感染。这篇论文的题目是“Changes in population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n and severe disease from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December 2021 and November 2022”。该研究模型根据疫苗接种和感染的情况对号入座。比如感染过Omicron突变株+加强接种了疫苗,那么对重症的预防有效性高于95%、即使到50周时,对预防感染Omicron的有效性仍达70%以上。如果加强接种了疫苗,那么对重症的预防有效性约为76%、对预防感染Omicron的有效性不足20%。研究模型显示,美国重复感染的人群占7%,重复感染+接种疫苗的人群占55.7%,只感染一次的占2.4%,感染一次+疫苗接种对的占29.1%。也就是94.2%的美国人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只有3.6%接种过疫苗尚未感染过。2.1%的人群既没有接种疫苗、也没有被感染过。由于Omicron传染性极强,加上美国民众暑假后大都摘掉了口罩,所以再次感染的比例越来越高。一次次感染,加上疫苗接种,从2021年12月2日到2022年11月9日;美国民众中对预防新冠感染的保护力由22%增高到了63%;针对预防Omicron 重症感染的保护从 61%增加到 89%。尽管美国民众感染率逐渐增高、甚至重复感染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民众对于新冠的情绪越来越乐观,尤其是对预防重症的乐观情绪达到了96%以上。(Hanson临床科研)


疾病研究

  • 持续的中性粒细胞相关免疫特征是 COVID-19 后肺部后遗症的特征

近日,一篇发表于Science 名为A persistent neutrophil-associated immune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post–COVID-19 pulmonary sequelae的研究,间质性肺疾病和相关纤维化发生在通过未知机制从新冠感染中康复的一部分个体中。我们研究了从急性疾病中康复后的患者,在恢复后 3 至 6 个月有间质肺变化证据的个体具有上调的中性粒细胞相关免疫特征,包括趋化因子、蛋白酶和血液中可检测到的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标志物增加。类似的途径在上气道中富集,伴随抗病毒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的增加。外周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相互作用分析确定了对中性粒细胞炎症途径至关重要的富集激酶。在康复后12个月对这些个体的评估表明,其中一部分个体尚未实现放射性和功能变化的完全正常化。这些数据提供了对COVID-19期间和之后肺部后遗症发展的机制的见解,并为制定预防长期并发症的靶向方法提供了合理的基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o5795)

  • 全球首个雾化吸入新冠疫苗人体黏膜免疫数据披露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海南健博会上,疾控专家介绍了吸入式新冠疫苗的接种途径和免疫优势。会上,专家首次披露了吸入式新冠疫苗在人体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黏膜免疫水平。研究发现,吸入式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14天时,唾液中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达到峰值,相比灭活疫苗加强,黏膜免疫应答优势明显。除了黏膜免疫的优势之外,专家同时介绍了吸入式新冠疫苗序贯加强所产生的体液免疫水平。在2项不同的研究中均发现,不论是针对原始毒株,还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包括BA.1和BA.5分支),吸入式新冠疫苗序贯加强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和抗体水平均远高于灭活同源加强组。(药渡)

  • 组织因子与COVID-19中的炎症、血栓形成和衰老有关

一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名为Tissue factor links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senescence in COVID-19的研究,使用从人类患者、动物模型和感染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细胞系获得的单细胞和大体积RNA测序数据集进行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元分析。发现衰老表型在大多数SARS-CoV-2感染患者中显著上调,尤其是在感染的肺上皮细胞中。值得注意的是,组织因子(F3)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启动因子,它的上调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因子的上调同时发生。F3水平与COVID-19患者的衰老和高凝基因特征正相关。数据证明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衰老的普遍存在,并表明F3是炎症、血栓形成和衰老这些疾病状态之间的关键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3950-y)

  • 外周血中miR-144水平与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关系

一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名为Association of miR-144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ith COVID-19 severity and mortality的研究,探索了microRNA在描述患者病情和预测临床结果方面的潜力。对COVID-19住院患者的血浆microRNA谱分析显示,miR-144-3p在COVID-19的反应中受到动态调控。因此,进一步调查了在三个中心招募的179名COVID-19患者和29名健康对照者的入院时测量的miR-144-3p的生物标志物。在住院患者中,循环miR-144-3p水平可区分非危重症和危重症(AUCmiR-144-3p = 0.71;p = 0.0006),也可作为死亡率预测因子(AUCmiR-144-3p = 0.67;p = 0.004)。在非住院患者中,血浆miR-144-3p水平可区分轻度和中度疾病(AUCmiR-144-3p = 0.67;p = 0.03)。促炎细胞因子不受控制的释放可导致临床恶化。因此,探索了miR-144/细胞因子联合分析在评估住院COVID-19患者中的附加价值。miR-144-3p/表皮生长因子(EGF)联合评分区分了非危重症和危重症住院患者(AUCmiR-144-3p/EGF = 0.81;p < 0.0001);此外,miR-144-3p/白细胞介素-10 (IL-10)评分区分存活者和非存活者(AUCmiR-144-3p/IL-10 = 0.83;p < 0.0001)。综上,循环miR-144-3p可能与IL-10或EGF结合,成为COVID-19早期基于风险的分层和死亡率预测的无创工具。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3922-2)

  • 新冠肺炎后的长期胃肠后遗症

近日,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在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中,约7%的患者出现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后遗症,并且发现约30%的患者存在水化合物吸收不良。该文章的题目是“Long-term gastrointestinal sequelae following COVID-19: A prospective follow-up cohort study”。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前瞻性随访32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和2个对照组,A组320名健康配偶/家庭对照组,B组280名健康的冠状病毒血清学阴性对照组,以评估PI-FGID/DGBI的频率。320例患者中,36例(11.3%)在1个月时出现FGID症状。3个月时27例(8.4%)出现持续症状,6个月时21例(6.6%)出现症状。3个月时,8名(2.5%)患有肠易激综合征,7名(2.2%)患有功能性腹泻,6名(1.9%)患有功能消化不良,3名(0.9%)患有功能便秘,2名(0.6%)患有功能型消化不良-IBS重叠,1名(0.3%)患有功能腹胀。在3个月时出现症状的个体中,8例(29.6%)对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1例(3.7%)感染后吸收不良,而1例(3.7%)肠道甲烷菌过度生长。随访6个月后,健康对照组均未出现FGID,感染严重程度和感染时出现胃肠症状是FGID的风险因素。这一研究成果将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新冠肺炎后FGID/DGBI(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脑相互作用障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检测。(immunity advance)

  • 持续的中性粒细胞相关免疫是新冠肺炎后肺后遗症的特征

近期,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系分子细菌学和感染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肺炎后间质性肺变化的发展与在血浆和上呼吸道检测到的促炎性中性粒细胞相关免疫特征有关,并伴有丰富的抗病毒免疫特征。文章的题目是“A persistent neutrophil-associated immune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post–COVID-19 pulmonary sequelae”。该研究阐明了Covid-19并发症的特点是向上调节的促炎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免疫特征,并且从急性疾病中康复后,严重的COVID-19也会诱导免疫激活持续存在。此外,研究发现严重的SARS-CoV-2初始感染诱导强烈的I型IFN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中性粒细胞NET的形成和蛋白酶释放来驱动随后的促炎反应,继而可能导致ECM降解和间质性肺变化的发展。(Immunity Advances)

  •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揭示SARS-CoV-2逃逸中和抗体免疫力的变异规律

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范雄林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发表题为“SARS-CoV-2 evolves to reduce but not abolish neutralizing action”的研究论文。在论文中,首先构建了SARS-CoV-2原型株和不同变异株的基于慢病毒的假病毒以及过表达HACE2受体的HEK293细胞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和抗体检测技术平台,并检测了对65例康复期和20例完成两剂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程序的血清样本及4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即imdevimab、casirivimab、bamlanivimab和etesevimab,对不同假病毒的中和效力,以及比较了不同假病毒对过表达HACE2受体的HEK293细胞系的感染能力。研究表明,随大流行新出现的VOCs,对细胞的感染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对接种疫苗以及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存在的中和抗体以及治疗性抗体的逃逸能力持续增强。疫苗接种者血清和康复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活性下降尤为显著,与原型株比较,NT50分别下降了2.7倍和15.7,以及2.28倍和3.71倍;Omicron完全抵抗4种抗体治疗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可预测SARS-CoV-2仍将不断进化并突破由感染或疫苗接种建立的中和抗体免疫屏障。因此,持续性全球监测新的病毒变异株,早期诊断和隔离感染者,以及开发更有效的疫苗,是控制COVID-19持续大流行的重要措施。(Immunity Advances)

  • 我国科学家成功揭示新冠病毒感染促进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新冠病毒感染促进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SARS-CoV-2 Spike protein S2 subunit modulates γ-secretase and enhances amyloid-β production in COVID-19 neuropath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 Discovery上。研究人员首先对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30天后的人ACE2(hACE2)转基因小鼠的海马体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多与神经炎症以及衰老通路相关,而下调基因多富集在神经细胞功能通路,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加工通路相关的基因如App、Psen1和Bace1等的表达水平则无显著变化,这提示新冠感染导致的Aβ异常积累可能不受转录水平的调控。考虑到APP经过包括γ-分泌酶(γ-secretase)在内的多种酶协同生化切割,产生Aβ,他们提出如下科学假设:新冠病毒可能通过蛋白水平机制调控γ-分泌酶,进而导致相关神经病变病理特征与症状。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S2亚基能够与γ-分泌酶复合物结合,而刺突蛋白的S1亚基和新冠病毒膜蛋白不具有与γ-分泌酶复合物相结合的能力。利用多种细胞模型开展的功能性实验进一步发现,S2亚基可通过调节γ-分泌酶活性,进而促进Aβ产生。他们利用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APP/PS1ΔE9小鼠),借助腺病毒相关病毒(AAV)递送系统,将S2亚基过表达在APP/PS1ΔE9小鼠的海马体,发现S2亚基过表达可显著加速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生物学标志如Aβ老年斑的形成,诱发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该研究结果为新冠感染加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靶标。(病毒学界)

  • 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首次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在人脑类器官中复制能力增强并导致严重细胞凋亡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2 in human forebrain and midbrain organoids” 在中国顶级科学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IF 38.104)上发表。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首次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在人脑类器官中复制能力增强并导致严重细胞凋亡。首先,凯鸿教授和李畅博士通过体外分化人类胚胎干细胞,发育培养了人前脑和中脑类器官,以模拟人类大脑。在此基础上,朱轩教授、侯宇昕博士及Chaemin Yoon对分化30天后的成熟人脑类器官进行病毒感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Omicron BA.2可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拮抗作用,益于自身复制。在感染SARS-CoV-2第四天,相较于WT、Delta和Omicron BA.1, Omicron BA.2复制最强。更重要的是,朱轩教授及侯宇昕博士深入研究了SARS-CoV-2感染对人脑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SARS-CoV-2可以感染MAP2成熟神经元和Nestin神经细胞,但不感染SOX2神经干/祖细胞, 以及病毒感染会引发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另外, Omicron BA.2感染可引发高水平的细胞凋亡。研究进一步表明,Omicron BA.2感染可导致神经轴突变性。基于Omicron BA.2 复制特性明显区别于WT和其他变异株,朱轩教授和侯宇昕博士进一步比较了目前全球最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复制特性。令人惊讶的是,Omicron BA.5的复制能力更强于Omicron BA.2。该研究首次证实目前全球流行的SARS-CoV-2变异株Omicron在人脑类器官中的感染特性与WT和其他变异株大不相同。Omicron变异株复制能力增强,造成神经蛋白表达异常,导致神经轴突变性,以及引发高水平细胞凋亡。(病毒学界)



方泰达生物医药是一家致力于以国际医药研发品质为中国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CRO公司。公司总部UnitedResearch Laboratories, LLC.(URL)位于美国费城,源于有35年美国制药行业经验的CDMO组织,拥有130多个成熟的制剂处方工艺、2,000多个化合物合成工艺和40多个原料药生产工艺。方泰达生物医药在郑州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建有3800平米的药学研究实验室,研发质量体系符合中美双报标准,现提供以核苷类/杂环类/PROTAC等化合物定制合成、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工艺开发和优化、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制剂/外用制剂产品处方工艺开发和优化、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杂质研究/稳定性研究/分析检测等质量研究服务。

公司网址:http://www.urlaboratories.com.cn

业务联系人:董峥(Helen )  手机号:16601301772 ,  微信号:helen443304